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(BPPV),又名 “耳石症”,以外周前庭病变为基础,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,具有自限性。
2. 流行病学常见外周性眩晕疾患,占外周性眩晕 20% - 40%,男女发病比例约 1∶(1.5 - 2),40 岁后发病风险显著升高。
3. 病因及病理特发性 BPPV:约半数病因不明,老年人和女性多见,可能与耳石退化、激素、钙代谢、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。
继发性 BPPV:由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引发,如头部外伤、前庭神经炎等,半规管内或壶腹嵴上存在耳石碎屑是重要病理基础。
4. 发病机制管结石症学说:耳石颗粒从椭圆囊囊斑脱落,在头位改变时沿半规管移动,带动内淋巴液流动刺激壶腹嵴引发症状。
嵴帽结石症学说:耳石黏附在半规管壶腹嵴嵴帽上,增加嵴帽对重力变化敏感性导致症状。
5. 临床表现症状
典型发作特点:头位变化诱发短暂眩晕(不超 1 分钟),多为旋转性,可伴恶心、呕吐,无耳部伴随症状,发作与头位相关,单次发作短,过后可有不适,整个病程不定,多数可自然缓解但易复发。
常见诱发动作:起卧床、头前倾后仰、翻身、转头等日常动作可诱发。
按半规管受累分型:后半规管 BPPV 最常见(约 90%),外半规管次之,前半规管少见,还有混合型,不同类型发病机制和症状表现有差异。
检查
Dix - Hallpike 试验:诊断后半规管 BPPV 关键方法,特定头位操作观察眩晕和眼震,眼震有垂直旋转性、先强后弱、有潜伏期、持续短、有疲劳性、恢复坐位眼震逆转等特点。
滚转试验:用于外半规管 BPPV 检查,根据头位转动后眼震方向和持续时间判断病情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变位试验
听力学检查:患者听力一般正常。
前庭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:评估前庭功能状态和排查其他病变,对明确病因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。
6.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:头位改变后反复发作短暂眩晕或头晕,位置试验有眩晕和特征性眼震,排除其他疾病。
鉴别诊断
中枢性眩晕: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,症状复杂,持续时间长,可能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,与耳石症不同。
梅尼埃病:有旋转性眩晕、听力下降、耳鸣和耳胀满感,耳石症无听力相关症状且眩晕发作时间短、与头位关系更密切。
前庭神经炎:病毒感染致前庭神经受损,突发持续眩晕,无耳部症状,耳石症是位置性眩晕且有特征性眼震。
前半规管裂综合征:眩晕由强声或外耳道压力变化诱发,借助影像学检查诊断,与耳石症诱因和诊断方法不同。
椎 - 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:因供血不足引起,眩晕伴视觉障碍、肢体无力等脑缺血症状,与耳石症耳部病变导致的眩晕不同。
后半规管 BPPV 与外半规管 BPPV 的鉴别要点:包括常见诱发体位、眩晕持续时间、潜伏期、眼震方向、疲劳性、特征性变位试验等方面不同。
7. 治疗疾病特点:具有自限性,自然病程数天至数月,约 50% 患者 1 个月内自愈但易反复,耳石复位最有效。
耳石复位治疗
Epley 法:治疗后半规管 BPPV 最常用,按步骤改变头位利用重力使耳石复位,每个体位保持一定时间,反复操作至无眩晕眼震,再重复循环。
Lempert 法(Barbecue 翻滚法):用于外半规管 BPPV,通过翻滚动作复位耳石。
耳石复位仪:适用于手法复位困难患者,辅助精准控制头位复位。
药物治疗:药物不能复位耳石,合并其他疾病或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时,可用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辅助治疗,如倍他司汀、银杏叶提取物等。
手术治疗:极少数复位不愈且影响生活者,可考虑半规管堵塞术,创伤性大,保守治疗无效时使用。
前庭康复训练: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前庭功能,是耳石复位辅助治疗手段,可减轻后遗症,提高生活质量。
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微信:yxswxxx咨询365建站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