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医讯前沿哨 > 健康创新哨 >

    
发布日期:2025-03-06 20:34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文琢之生平

图片

文琢之,男,(1911~1991),知名中医外科学家,四川省射洪县人。

图片

10岁即从师四川名医释灵溪大师,继承了大师治疗内外科病症和杂症经验,以及各种膏丹丸散的制作技术。1925年,在成都开业行医,继又考入成都中医院校学校深造,毕业后又执医于成都。1957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任教,1963年调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工作。曾担任成都市国医公会、中医师公会和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理事、四川省医药学术研究会、四川省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等职。还担任过《健康报》《四川医药特刊》《四川省医药学技术研究会特刊》主编。

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期间,主要从事中医外科疮疡、皮肤病、体表肿瘤和其他杂证的诊疗。认为习外科者必须学好内科,以夯实理论基础。外治必习刀圭之术以应急,必亲制膏丹丸散以增效。如此则内外皆通,合而治之,其效如桴鼓之应。擅长于治疗体表肿块,怪病多从痰入手,常言见痰休治痰,以顺气为先。将数十年治肿块之验方消核散研制成消核片,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、瘰疬、甲状腺肿瘤均有较好疗效。对难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,认为该病乃肾虚邪实,肾虚为本,邪实为标。根据本病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体征,制订出治疗本病的三个步骤:急性发作期,以补邪为主,佐以辅正;缓解期,以辅正与祛邪相结合;慢性稳定期,以辅正为主,佐以祛邪。

图片

图片

文琢之治疗红斑狼疮病案两则

图片

【案一】

黄某,女,35岁,1969年11月28日初诊。

1969年6月,患者身疼,低热不退(38℃左右),伴四肢浮肿等症,在当地以风湿病治之不效,请假回母亲家治病,途中炎暑劳累,病势骤加,而以急诊入市某院住院治疗,血中查及“狼疮细胞”而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。先用氯喹治之无效,乃加醋酸泼尼松片每日20mg,后增至每日60mg,症状得以改善,但患者畏激素之副作用而停药,病势加剧,下病危通知,其母接回家中,闻文老善治此疾,始求医治。

症状:患者卧床月余,消瘦面白,神志尚清,面部蝶形红斑及肢体多处红斑,纳差浮肿,已停经3个月,头发焦枯,低热不退,舌质红,苔少,脉沉弱尤以两尺虚弱无力。小便常规:红细胞( ),蛋白( ),透明管型( )。

诊断:系统性红斑性狼疮。

365站群VIP

辨证:气阴两虚,病损心、肝、肾。

治则:益气养阴,滋养肝肾,佐以宁心安神,活血解毒。

方剂:首乌地黄汤加减。

药物:生地黄12g,砂仁3g(拌蒸),茯苓12g,大枣12g,泽泻9g,牡丹皮9g,山药30g,女贞子15g,墨旱莲15g,丹参12g,紫草9g,黄精15g,椒目9g,秦艽12g,龟甲胶15g,鹿角胶15g(蒸化兑服),甘草3g。连服6剂。

二诊:服上方6剂后,诸症均有减轻,小便尚频,药已中病,仍守原方,加鸡内金末15g冲服。再进8剂。

三诊:已进10余剂,历时近1月,患者自行前来复诊,纳增,低热已退,余症已愈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细弦。仍宗前法,用六味地黄汤加制首乌、丹参、鸡内金、二至丸。进8剂。

四诊:上方自服30余剂,神佳体轻,小便、血液化验均正常,月经已通,一切如常,欲返单位工作,以二参地黄丸嘱其长服,3年内勿晒太阳,忌辛燥及生育3年。1976年随访正常。

【案二】

徐某,女,39岁,初诊:1977年5月13日。

患者双下肢红斑肿痛20天伴发热。患者于20天前突发双下肢红斑、发热、口腔溃疡,以“急性下肢红斑”为诊断入院,经治疗后症状减轻,出院后6天复发,病情同前而较前严重。症见双下肢红斑,I度水肿,腰痛,口及咽部溃疡,体温39℃,省医院门诊诊为播散性红斑性狼疮,嘱中药治疗而入我院。血中未查及红斑狼疮细胞,血沉快,小便化验蛋白( )。舌质红苔薄,脉细数。

诊断:播散性红斑性狼疮。

辨证:肝肾阴虚,气血瘀滞。治则:滋养肝肾,行气活血。

方剂:首乌地黄汤加味(缺首乌,未用)。

药物:熟地黄18g,大枣12g,茯苓12g,山药15g,牡丹皮9g,泽泻9g,紫草12g,丹参12g,秦艽15g,续断18g,地骨皮9g,怀牛膝9g,珍珠母30g,夏枯草15g,赤芍12g,甘草3g。服3剂。

二诊:上方服3剂后,每天下午体温在39℃以上,清晨降至正常,口咽痛减,身软乏力,鼻、牙龈出血,心烦,舌脉同前。此乃阴虚血热,守主方再进3剂。皮黏散吹口及咽部溃疡。

三诊:诸症减轻,体温38~38.5℃之间,舌红苔薄,脉细数。仍守上方,加黄精15g,椒目6g,以扶正消肿。服6剂。

四诊:服上方2剂后,体温降至正常,口咽部已不痛,下肢红斑基本消失,舌红苔薄,脉弦细,仍以滋养肝肾、佐以清热为法,守上方去椒目、黄精,加二至丸、夏枯草。服6剂。

五诊:上方未服完,因发热而诊。患者因晒太阳后发热,体温39.3℃,诸症较前加重,第2天未晒太阳,体温下降。患者自幼农村劳动,不信是太阳所致,复晒太阳而体温上升至39℃,始信太阳对本病影响很大。前方继进不变。

六诊:诸症基本消失,体温正常,纳佳,唯腰痛,走路多时脚微肿,仍守上方,再进6剂。

数诊后病情稳定,守法守方,稍有加减出入。8月12日出院,诸症消失,各种化验正常。拟滋养肝肾、健脾和胃以善其后,方用二参地黄汤加减。药物:丹参12g,苏条参30g,茯苓12g,白术9g,薏苡仁18g,山药15g,制首乌30g,刺蒺藜15g,女贞子15g,墨早莲15g,扁豆12g,葛根15g,谷芽15g,甘草3g。

出院后常服二参地黄汤,1年半以上仍健康,未复发,可以承担一般家务劳动及参加生产队的简单劳动。1980年调入学院工作,迄今如常人。

图片

图片

按语及经验方

图片

红斑性狼疮一病,因病情复杂,系统性患者病情严重,可危及生命。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,唯用激素药物治之,可暂时稳定病情,缓解部分症状,但是激素药物治疗副作用太大,致使一病未愈他病又生。同时,服用激素期间,中药效力不高;如果服用激素时间太长,可造成肾之阴阳更虚,一旦停药,诸症复生,变本加厉。因此,激素药物只宜在病情重时短暂服用,症状稳定即可逐渐停药,一般未用激素的患者疗效最显著,所以服用激素时应严格把握。

文老认为,肾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,尤以阴虚常见,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肾关系密切。若先天不足,肾精亏损,或七情内伤而致阴阳不调,气血失和导致五脏六腑受损,此为内因。日光照射、昆虫咬噬、紫外线照射、妊娠期、月经期及过度劳累等为诱发之外因。结合病情,肾与本病关系密切,因肾为先天之本,藏五脏六腑之精,五脏六腑之精有余,则存储于肾,衰竭时则有赖于肾之供应,说明肾是主一身阴阳消长和调节机能障碍的。肾虚则常影响冲任失调,冲任失调又会引起内分泌紊乱。肾又分肾阴、肾阳,阴指机体津液精血等物质,阳指功能及精神等气机,故肾虚又分肾阴虚与肾阳虚,或阴阳两虚。阴虚者则精血亏损,阳虚者则机能衰竭,二者可相互转化,因“阴阳互根”“阴消阳长”及“阴损及阳”,或导致阴阳两虚。又因“肾为先天之本”“肝肾同源”“心肾相交”“肺生肾水”“水涵肝木”,故肾虚时五脏六腑皆不足,故患红斑性狼疮时,邪毒易侵犯各脏。因此,中医理论与红斑性狼疮发病时易侵犯内脏各器官病变之理相吻合。血属阴,气属阳,阴阳不调,则血流不畅,故易造成气血失运而致经络阻滞,形成脉管滞涩,如复遇日光照射及过劳则发生红斑。狼疮细胞在气血不畅、正气不旺的条件下极易发生进展,又因久病失养,耗伤气阴,致使虚火内生、内燥出现。因此,肾阴虚损、热毒内炽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。因水亏火旺,腠理不密,再加日光暴晒,外邪侵袭,内外之邪相互搏结,或情志不舒,或过度疲劳即可诱发本病。

本病是肾阴虚在前,因肾阴虚而化生内热,故常见阴虚内热证;再则阴损及阳,邪毒内陷,出现虚实夹杂的症状。治疗当抓住主要矛盾,以养阴清热着手,然后按其并发症,适当予以全面照顾。

盘状性:病程慢,一般无全身症状,仅面部呈蝶形红斑,斑中心萎缩成凹陷,局部有毛孔扩张,附以黏着性鳞屑,唇黏膜糜烂或肤表溃疡面均为灰白色,舌质红,脉象虚数或细数。

系统性:常有不规则发热,周身不适,四肢乏力,面部有蝶形红斑或四肢红斑,全身略带水肿,肢端则为出血性,邪毒内陷常侵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各脏,出现心肌损害、肺炎、肾炎、肝脾肿大、血管阻塞及精神变态,发枯脱落,耳鸣,五心烦热,便结,溺赤,女性常伴月经不调,舌质红,有刺或裂纹,脉象细数,或沉细无力或沉弦。化验检查异常,并可见红斑狼疮细胞。

内治方面(盘状性与系统性病因病机一致,故合并讨论),本病以养阴解毒为主,佐以宁心安神、平肝健脾、保肺为法。常用首乌地黄汤为基础方治之。

首乌地黄汤(经验方)

药物:制首乌、刺蒺藜、熟地黄、怀山药、山茱萸、牡丹皮、泽泻、茯苓、丹参、紫草、地骨皮、秦艽、夏枯草、白鲜皮、炒酸枣仁、钩藤、豨益草。

方解:方中制首乌补益肝肾之阴、乌须黑发、养血敛精,刺蒺藜疏风平肝,祛风行血,合制首乌以增养肝肾之功;熟地黄、山药、牡丹皮、山茱萸、泽泻、茯苓为六味地黄丸,是滋阴补肾的主方,补而不腻,临床加减运用,对肾炎、肾盂肾炎、尿路感染、高血压、肺结核及更年期综合征(肾阴亏损、肝肾不足诸证及相火旺盛、虚火上炎诸证)均有良好效果;丹参祛瘀活血补血、安神定志,现代药理研究可治疗肝脾肿大,且凉而不燥,消瘀活血而不猛,更清血中之热,故对红斑消除有一定效果,再佐紫草清血分之热,对消除红斑和控制感染更为有效;地骨皮、秦艽退骨蒸潮热,止盗汗,再合牡丹皮清血热除低热;夏枯草清肝散郁降压;白鲜皮祛风清热利湿解毒,凡皮肤赤肿、关节疼痛,用之效佳;炒酸枣仁补肝益胆,宁心安神,治虚烦不眠;钩藤平肝清热,亦治风火上窜之头晕痛,稀益草平肝阳祛风除湿,治风湿疼痛,二者合用既可治风湿痹痛,又可养肝肾之阴,抑制血压上升。全方重点突出、照顾全面,且寓防于治,所以为红斑性狼疮内治的基础方。人体处于变化之中,不可拘泥方药,应随病情变化而灵活加减化裁,方不失辨证施治之大法,现将临床加减各药列于后,以供选择(所列药物供适当选择,不必全用)。

增强养阴:女贞子、墨旱莲、龟甲、枸杞子、菟丝子、桑寄生、西洋参、玉竹、石斛。

阴损及阳:厚附子、肉桂、巴戟天、鹿角胶、仙灵脾、仙茅、补骨脂、锁阳、龙眼肉。

增补气血:黄芪、党参、人参、沙参、苏条参、黄精、阿胶、当归。

益脾助胃:白术、茯苓、鸡内金、怀山药、沙参、砂仁、谷芽。

高热重者:水牛角(代犀角)刮为细末,10g冲服,或选用犀黄丸、紫雪丹、至宝丹和安宫牛黄丸等。

虚热重者:石斛、桑白皮、玄参、鳖甲、知母、焦黄柏、天冬、麦冬、板蓝根、石膏、大青叶、连翘、青蒿、白薇。

出盗汗者;龙骨、浮小麦、地骨皮、牡蛎、麻黄根。

四肢关节酸痛或一身疼痛者:威灵仙、续断、秦艽、桑寄生、寻骨风、杜仲、牛膝、乌梢蛇、木通、石楠藤、老鹳草。

血瘀滞者:重用丹参,选加红花、地龙、血木通、牛膝、当归、细辛、赤芍。

浮肿者:茯苓皮、五加皮、海桐皮、大腹皮、桑白皮、车前草;

心悸者:重用炒酸枣仁,选加远志、茯神、柏子仁、阿胶、百合、炙甘草。

365站群

心阳虚者:肉桂、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。肝虚者:当归、白芍、大枣、鸡血藤。

肝阳亢者:龙骨、牡蛎、珍珠母,磁石、生代赭石。

脾虚者:沙参、白术、茯苓、扁豆、芡实、甘草。

肺虚者:百合、川贝母、党参、黄芪、玉竹、黄精、沙参。

口舌糜烂者:宜用煅人中白3g,青黛3g,冰片0.3g,硼砂3g,共研极细末,撒布患处。另以金银花15g,连翘10g,淡竹叶12g,玄参30g,麦冬12g,车前草20g,生地黄15g,木通10g,六一散20g,煎汤频频服食之。

若妇女月经不调者:用《傅青主女科》中(定经汤)服之。

若出现肾炎、肝炎、肺炎、心肌炎、脉管炎、尿毒症等疾病,应当分清轻重缓急,遵循标本兼顾的原则来立方选药,必须始终抓住“阴虚”这个根本,遵守“治病必求其本”这一大法,同时还应兼顾“热毒”“瘀滞”的变化,治疗大法不外乎“养阴、清热、活血”6个字。治疗本病,医生与患者要密切配合,患者要遵守医嘱,同时要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,树立必胜的信心(即红斑狼疮是可以治愈的),思想愉快,这对本病的治疗至关重要。往往严重的患者,经过恰当的治疗后,逐步转为慢性,向好的方面转化;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,精神负担过重,即使治疗得当,也常常影响疗效,甚至导致病情迅速恶化。又因本病属虚证,非短时期内可以痊愈,因此要树立持久治疗而必胜的信念,不能相信奇方异法,以免延误时机、加重病情。

外治方面,本病皮损处只宜搽润肤油膏,如皮黏散调红油膏外搽,或可的松软膏、鸡蛋黄油均可,不能用刺激性药物外搽,因长期刺激有恶变之虑。

皮黏散(经验方)

药物:炉甘石60g,朱砂6g,琥珀3g,硼砂4.5g,黄连15g,熊胆1.2g,冰片0.6g,麝香0.9g。

制法:炉甘石火上烧红,用黄连煎水淬7次,阴干后研细水飞,余药共研极细末,与炉甘石细末研匀,装并密封备用。

功效:消炎止痛,生肌敛口

适应证:凡皮肤、黏膜等处溃疡,如口腔、眼结膜、肛门、前阴均可撒布或油调外敷。

用法:将伤口洗净,药粉撒布疡面,膏药敷贴。若溃疡系口腔或会阴处,则只需撒布药粉,不必敷盖油膏。

红油膏(经验方)

药物:当归60g,白芷30g,紫草30g,轻粉12g,血竭30g,无名异30g,甘草30g,白蜡30g,清油500g。

制法:将当归、白芷、紫草、无名异、甘草入油内浸泡3日后,放铁锅内,文火慢慢熬枯,滤去药渣,复将油入锅内熬滚,入血竭化尽,后下白蜡微化,倾入蛊内,搅匀备用。

轻粉可以不用,若要轻粉,可将紫草后下,以免影响颜色及效力。

功效:生肌敛口。

适应证:一切溃疡脓尽后均可使用,若经久不愈之伤口,用之尤效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用法:伤口洗净,撒布药粉,复将膏摊纱布上盖贴。

综上所述,红斑性狼疮一病,现代医学认为是胶原组织病变,中医认为是肾虚,阴血不足,虚热内生而致营运不利造成诸症迭生。因此,治疗本病应针对病因,防其邪毒内陷传变,以养阴、清热、活血为法,全面照顾,用首乌地黄汤为基础方治之。近有医者不知本病之病因,概以癌病治之,妄投攻伐之品、犯虚虚实实之戒,而患者危矣,此医者之大谬也。

本病愈后或将愈之时,护理很重要,应避免日光暴晒及近高温作业,适当休息。重症时应绝对卧床休息,如病轻时可起床进行适当活动,以增进机体抵抗力。饮食应加强营养,忌辛燥食品及发物,更忌生冷及房事。不论何型,均宜长期服用养阴清热、活血解毒之药物,常用二参地黄汤(丸)以善其后。

二参地黄汤(或二参地黄丸,经验方)

药物:沙参、丹参、地黄、泽泻、茯苓、山药、大枣、女贞子、墨早莲、枸杞子、菊花、酸枣仁、牛膝、补骨脂、续断、菟丝子、桑椹、钩藤、豨莶草。

制法:作汤剂时煎服。若作丸剂,上药共研为细末,用龟甲胶、鹿角胶各30g溶化,与炼好的蜂蜜搅匀,入药末,作丸,每丸重9g,以朱砂、琥珀穿衣,干后备用。

功效:滋养肝肾,活血解毒。

适应证:红斑性狼疮善后服用。

用法:每次1丸,每日3次,白开水下。

内容来源: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 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医讯前沿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