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患肝门部胆管癌、全身皮肤大面积剥脱等5种危重症的唐先生,近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获新生。该院多学科团队运用独创的“四大法宝”治疗体系,历经数月救治,成功为唐先生实施高难度根治手术。
据悉,该团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44%,达国际领先水平。
患者生命危在旦夕,多学科为他保命
2024年,唐先生因黄疸、高热就医,随后被确诊为“肝门部胆管癌合并复杂胆道感染”。更棘手的是,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(DIHS),全身皮肤大面积剥脱,并伴有重度贫血,生命危在旦夕。
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“手术风险过高”。“当时全身蜕皮,翻身都像刀割。”唐先生回忆道。
转院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后,一场多学科生命保卫战即刻展开。感染科精准调控抗生素,皮肤科创新使用生物敷料,血液科纠正重度贫血。“就像给危楼逐层加固,为手术争取机会。”主刀医生刘超教授比喻道。待患者状态稳定后,团队历时6小时完成肿瘤切除及胆道重建,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。
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44%
面对被称为“胆道杀手”的肝门部胆管癌,之所以能够完成肿瘤切除,这得益于刘超教授团队独创的治疗体系:“术前先通过胆道引流‘减负’,再用门静脉栓塞‘训练’剩余肝脏,术中必要时切除重建血管,最后大范围清除肿瘤。”
刘超介绍,“这就像精密拆弹,既要彻底清除肿瘤组织,又要保全生命通道。”
365建站据记者了解,自2014年以来,刘超教授带领团队建立了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新策略——“序贯联合术前胆道引流、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及肝门部血管切除重建的大范围肝切除技术”,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根治性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44%,达到国际水平,有效提高了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“不少患者重获新生,不仅顺利度过5年生存期,有的还迎来了新生命的传承,还有患者见证子女成家生子,自己升级当上了爷爷奶奶。”刘超教授介绍道。
据悉,团队创新性破解肝门部胆管癌的医学难题,将“不可切除”肿瘤转为“可切除”。刘超教授表示,这项技术使晚期患者手术切除率显著提升,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。

保护肝脏,每年至少一次肝胆超声检查
“早诊早治是关键,但预防才是治本之策。”刘超特别提醒,肝吸虫感染、胆道疾病、不良饮食都是危险因素。他给出科学防癌建议:淡水鱼虾务必煮熟,防止肝吸虫感染,每年至少一次肝胆超声检查,及时治疗胆结石、胆管炎。保持BMI指数在18.5-24之间,预防脂肪肝。
专家还提醒,若出现皮肤、眼白发黄(黄疸),小便深黄、大便灰白,顽固性皮肤瘙痒,不明原因体重下降,右上腹隐痛或肿块的症状,要及时就医。
“这里的医生和护士不仅救了我的命,更教会我如何生活。”康复后的唐先生感慨。如今他已重启正常生活,定期复查显示肿瘤无复发迹象。
文|记者张华通讯员黄睿刘贤刘文琴
图|受访者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