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8条,“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。不结胸,心中懊恼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方之。”
一个阳明病,误下,外面有身热,这个身热是太阳病呢还是其他病呢?没有头项强痛,所以不是太阳病,有手足温,因为阳明主四肢,脾也主四肢,所以邪在阳明可以见手足温,手足温而渴者是邪在阳明,在太阴病篇也可提到“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”
所以见到手足四肢的证候,常常归属于阳明或者太阴。但是在这里,这个手足温是阳明呢还是太阴呢?其外有热,伴有身热,知道这是阳明,因为太阴病不发热。手足温,伴有身热的是病属阳明,手足温伴见口渴的是病属阳明。
“不结胸”,就是没有形成结胸证,言外之意,邪气没有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,而出现了郁热扰心的心中懊憹。
饥不能食是一个什么症状呢?就是有饥饿感但是不能够进食,胃有热则消谷善饥,要是胃热盛,它真是消谷善饥,像甲亢的病人,像某些糖尿病的病人,表现为多食,还有的病人既不属于糖尿病,也不属于甲亢,也有多食。这一条“饥不能食”,这个饥是有一种饿的感觉,是胃有热的表现。但是这种热不是胃阳的亢盛,这种邪热不能够消化饮食,所以不能食,所以病人就有一种嘈杂的感觉。
“但头汗出者”,是热郁胸膈中,热不得外越,所以身上没有汗,但是阳热上蒸,可以见到头部出汗。
有哪些方的证候是可以见到“但头汗出”的呢?
365建站1 湿热发黄证,湿热相合,热不得外越,阳热上蒸,见到但头汗出,身无汗,剂颈而还。
2 大陷胸汤证,也就是大结胸证,是水热互结,热不得外越,阳热上蒸,可以见到但头汗出.
3 火逆证中谈到,火邪伤阴内热证,里有热要逼近津液外越而为汗,但是因为阴已经伤了,化源不足,所以身上没有汗,残存的津液,被邪热上蒸,而见到头汗出。
4 热郁胸膈证,或者说热在上焦证,由于热郁胸中不得外越,身上没有汗,阳热上蒸,见到头汗出。
来一个头汗出的病人,这种但头汗出见于哪个方证呢,而我面前的病人符合哪个呢?符合哪个你就按照哪个证候去辨证,去用方。如果都不符合的话,你看后世有没有专门论述但头汗出的这种症候的这种书呢,他们是怎么治疗的呢?所以我们就是这样来学习《伤寒论》中的内容的。
热在上焦,距热很近,所以用清热的方法,用宣透的方法,这叫清宣郁热法。
-------------
热在中焦,胃热弥漫证。
176条,“伤寒,脉浮滑,此以里有热,表无寒,白虎汤主之。”
白虎汤又是辛寒折热的一张方子,所以这里的脉浮滑的浮,是主热的浮脉。要会根据上下条文来理解不同的词要表达的意思。
在《伤寒论》中主热的浮脉,我们学过:
1 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
2 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3 白虎汤。浮主里热,而且这个里热没有和有形邪气相结,里热是弥散的,所以它才能鼓动气血,使血管扩张,使气盛血涌,而表现了一个轻取即得的脉像,但是重按滑数有力,仲景就把这种脉叫做浮。滑,也提示了里有热,所以脉浮滑提示热邪弥散周身、充斥内外的,这种症候叫做胃热弥漫证。
-------------
在《伤寒论》中,白虎汤适应证的脉像,一共出现过两种,一个是脉浮滑,见于176条,还有一个是“伤寒,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,白虎汤主之。”
这是涉及到白虎汤适应证脉像的两条原文,一个是脉浮滑,一个是脉滑,脉滑是里有热,没有提到白虎汤的适应证是脉洪大。
脉洪大在《伤寒论》中,不见于白虎汤的适应证,而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。
白虎汤是辛寒折热的,是辛寒清热的一个代表方,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张方子,药物由知母、石膏、甘草、粳米组成。
白虎汤的适应证,219条,“三阳合病,腹满,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,谵语,遗尿,发汗则谵语甚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,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”
这条原文以三阳合病开头,实际上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阳明热盛。虽然是三阳合病,但是主要是阳明热盛,没有太阳表证的症状表现,或者他没写、也没有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症状特征,而主要是阳明有热的一种表现,阳明热盛的特征。
1 腹满,这是阳明有热,热壅气机,所以不一定见到腹满就判定是里实,气机不利的时候,壅塞气机的时候,也可以出现腹满,身重是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,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而出现身重的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。
2 身重,难以转侧, 经脉气机壅滞,所以翻身都翻不动。
3 口不仁,就是口中发木,食不知味,嘴里头发木,饮食不知道味道,吃东西像吃木头渣子一样,有的病人就是这样描述。
4 面垢, 就是面部没有光泽,如蒙油垢,像脸很脏一样。这两个症状,是阳明之热循经上扰的表现。
5 谵语,因为阳明经的经别上通于心,所以当阳明之热循经上扰心神的时候,可以出现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,于是乎就导致了谵语。
6 遗尿,是热盛神昏的表现,有人说遗尿是太阳病的表现,可是我们在学太阳病腑证的时候,只有小便不利、小便少,也没有遗尿呀,所以我在这里把遗尿解释成热盛神昏,和第6条那个“失溲”是一个意思。
这个症候怎么治疗呢,最后一句话,“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”如果又有里热逼近津液外越的自汗出,那么阳明胃热弥漫的临床特征,明显是偏重的,所以就用白虎汤来治疗,也就是说白虎汤,可以用于治疗三阳合病、阳明热盛的症候。
--------
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,是阳明病的两种不同类型,区别这两者的关键,就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这两个证候的关键是,
注意这个问题,发热的高低,谵语的有无,腹满的有无,这些都不是区别阳明热证和阳明腑实证的关键。
“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”,热盛的症候,里无实邪,如果误下的话,就可以下面伤阴,上面阳脱,也就是阴竭于下,阳脱于上。为什么说阳脱于上呢?主要是额上生汗这句话,非常有意思。什么叫额上生汗呢,就是额头部汗出如油,凝而不流,这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。
临终的病人,有一些病人如果属于阳气脱的时候,脑门上一粒一粒的汗珠,流不下来,就好像生根一样,我们正常的人或者发烧的人在出汗的时候,汗都往下流的,这种病人阳气上脱的时候,一个珠一个珠的小汗珠在脑门上搁着,不往下流,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,我们把它叫做脱汗,所以,张仲景一定是亲自看到了这种病人,他才说额上生汗,就好像生根一样,流不下来,这正是阳气上脱的一种表现。“手足逆冷”是阳气虚衰,四末失温的表现,所以“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”,是指的三阳合病、阳明热盛的时候,不能用辛温发汗,不能用苦寒攻下,只能用白虎汤来清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