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于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,周期性发生小腹部疼痛,甚或痛引腰骶,重则剧痛难忍者,称为痛经:痛经分为四种:原发性痛经(亦称功能性痛经),多发生于初潮或初潮后2~3年;膜性痛经可发生丁育龄期任何一次月经,或数月至1年以上发生1次;充血性痛经平时症状不明显,或类似盆腔炎,在行经前及经期症状严重,盆腔部检查无实质性病变;继发性痛经系因盆腔疾患所诱发,如盆腔炎、盆腔肿瘤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皆可致发生痛经,痛经系常见妇科病。中医属于“痛经”、“经痛”、“经行腹痛”等范畴。
【分型施治】
1.气血虚弱型 治以补气益血,调经止痛、方选:
(1)圣愈汤(《兰室秘藏》)加减
方药:人参10克(另煎、或党参15克)、黄芪、熟地、生地、当归、川芎、香附各15克,艾叶10克,甘草5克.
(2)十全大补汤(《医学发明》)加减
方药:人参10克(另煎),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熟地各15克,茯苓、白术、川芎各10克,肉桂(后下)、炙甘草各5克。
(3)编血虚者,胶艾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
方药:熟地30克,当归、自芍、阿胶(烊化)、黄芪、香附、丹参各15克,艾叶、用芎各10克。
加减:胁肋、乳房、小腹胀痛,肝郁血虚者,加柴胡、川楝子、乌药、小茴香;头晕、心悸、失眠、血虚甚者,加枸杞子、炒枣仁、龙眼肉;脾虚气滞者,加木香(后下)、砂仁(后下);腰骶酸痛,肾气亦虚者,加杜仲、桑寄生、菟丝子、巴戟大;气血虚寒,小腹痛,喜热熨者,加肉桂(后下)、良姜、艾叶、附片(先煎)。
2.气滞血瘀型 治以活血化瘀,理气行滞、方选:
(1)失笑散(《和剂局方》)合夺命散(《证治准绳》)化裁方药:生蒲黄(包煎)30克,炒五灵脂、乳香、没药、三棱、莪术、生山楂各15克,青皮10克,血竭3克(分冲)。

(2)膈下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
方药: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香附、五灵脂各15克,桃仁、红花、枳壳、乌药、丹皮、玄胡索各10克。
加减:痛甚者加田三七(研末,分冲);痛甚欲呕者加法半夏、生姜汁;瘀血夹寒,小腹冷痛者,加肉桂(后下)、小茴香;瘀血夹热,小腹刺痛、灼热,烦躁易怒者,加生地、栀子、黄连;气滞甚者加木香、小茴香、厚朴、乌药;胸胁、乳房胀痛者加柴胡、枳壳、郁金;三阴坠胀者加柴胡、川楝子。
3.虚寒涩滞型 治以温经散寒,养血止痛。方选温经汤(《金匮要略》)加减
方药:当归、川芎、桂枝(后下)、阿胶(烊化)各15克,白芍、吴茱萸、丹皮、人参(另煎)、麦冬、半夏、小茴香、玄胡索、生姜各10克,廿草5克。
加减:内寒甚者加补骨脂、干姜;腰膝酸痛者加杜仲、川断、狗脊;大便溏薄者加木香(后下)、炙内金,
4.寒湿凝滞型 治以温寒化湿,理气止痛。方选少腹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:
方药:官桂(后下)、小茴香各5~10克,下姜、玄胡索、当归、川芎、没药、赤芍、苍术、茯苓各10克,五灵脂、蒲黄(包煎)、惹苡仁各15克,
加减:四肢冷凉,经血下如黑豆汁,白带量多者加附子(先煎)、吴茱萸;气滞偏盛,冷痛作胀者,加香附、乌药;恶心呕吐者去没药、加陈皮、法半夏、藿香;血块多者加桃仁、水蛭、益母草;下焦阳虚,腰部冷痛者加补骨脂、川断,狗脊;少腹痛甚者加沉香(先煎)、御米壳。
5.湿热阻滞型 治以清热利湿,化瘀止痛。方选:
(1)清热调血汤(《古今医鉴》)加减
方药:生地、香附各15克,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丹皮、黄连、桃仁、红花、我术、玄胡索各10克u
加减:经量多者加地榆、黑山栀、益母草,去莪术、川芎;血块多者加生山楂、益母草;带下黄稠者去川芎,加败酱草、车前草;盆腔炎者加黄柏、苦参、败酱草、银花。
(2)解毒四物汤(《药禽医学丛书》)加减
方药: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山栀、连翘、黄连、黄芩、黄柏各10克,生地、丹皮、香附、椿根皮各15克,甘草5克。
加减:身热者加柴胡、银花;腹痛有块者加红藤、莪术、鳖甲(先煎);黄带臭秽者加败酱草、车前草。
6.肾亏损型 治以滋补肝肾,止痛调经。方选调肝汤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减:
方药:当归、白芍、山朱萸、巴戟天、炒杜仲、川断各10克,山药、阿胶(烊化)各15克,炙甘草5克,
加减:偏肾阴虚者加补骨脂、仙灵脾;偏肝阴不足者加女贞子、枸杞子;肝气偏旺、胸胁胀痛者加香附、郁金;精血虚衰,虚热内生者,加青蒿、鳖甲(先煎);小腹冷痛,夜尿频多,小便清长者加肉桂(后下)、益智仁、桑螵蛸;头晕日眩,两眼干涩者加枸杞子.菊花、石斛。
【验方施治50篇】
1.益气化瘀法治疗膜性痛经
处方:(1)行经期药用党参15克,白术、茯苓、益母草各12克,炒蒲黄、白芍各10克,五灵脂、当归、制香附、川芎各9克,三七(冲服)5克。
(2)经间期药用菟丝子、党参各15克,肉从蓉、熟地黄、杜仲、桃仁各10克,何首乌、白芍各12克,当归身、蒲黄各9克
加减:行经期下腹畏寒胀痛者加肉桂(后下);乳房胀痛加柴胡。
用法:于月经第15日开始服用,每日1剂,连服1周。
疗效:共治30例、痊愈18例,好转11例,无效1例。
2.痛经煎治疗痛经
处方:当归、川芎、五灵脂、蒲黄、制乳香、制没药、元胡、半夏、台乌药各10克,小茴香、干姜、肉桂各6克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。于经前、下次月经周期前7日服5~7剂,经期停治,治疗3个月经周期。
疗效:共治98例,近期临床治愈90例,显效6例,有效2例。
3.痛经冲剂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红参、当归、茯苓、白术、益母草各10克,黄芪、白芍各18克,川芎6克。
用法:水煎浓缩,酒精提纯,制成颗粒,烘干分装。半袋/日2次,经前、经期痛者经前服药,经后痛者经期服药。均痛止后停药。
疗效:共治150例,痊愈124例,好转19例,无效7例,总有效率为95%。
4.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痛经
处方:小茴香、干姜、五灵脂、制没药、川芎、生蒲黄(包)、枳壳、廿草各10克,元胡、当归各15克,赤芍20克,香附30克,肉桂6克。
用法:水煎服,日1剂,经期服3剂、下次月经前5日始连服5剂。
疗效:共治128例,治疗1~2个周期,临床治愈102例,有效26例,总有效率为100%。
5.痛经停袋泡剂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
处方:温经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。
用法:每包10克(含生药20克),1包加水t50~200ml,浸泡20分钟,每日3次口服,5日为1疗程,于经前3日服用。
疗效:共治180例,经治3个月经周期,痊愈54例,显效69例,有效42例,无效15例,总有效率为91.67%。
6.香草调经止痛汤治痛经
处方:香附、木香、当归、益母草、延胡索、五灵脂、白芍、泽兰各10克,川芎、炙甘草各5克。
加减:寒盛加生姜;血虚加熟地、阿胶;肾虚加女贞子、早莲草、
用法:水煎服,每H1剂。
疗效:共治51例,痊愈21例,显效23例,好转4例,无效3例,总有效率为94%.
7.自拟痛经汤治痛经
处方:柴胡6~10克,白芍、丹参各10~15克,蒲黄、五灵脂、香附、元胡、川楝子各10克,甘草3克
加减:口苦,经色鲜红、舌红脉弦数加黑栀子、丹皮;小腹冷痛、经色淡褐加桂枝、炮姜、吴茱英、艾叶;胁痛、乳房胀痛加郁金、青皮;经后隐痛,量少色淡去蒲黄、五灵脂,加黄芪、当归;腰酸痛加川断、杜仲、兔丝子;瘀血块多去白芍,加三棱、我术、益母草;经量多加血余炭、茜草、地榆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经前1周开始,
疗效:共治30例、治愈12例、有效14例、无效4例
8.速效痛经舒敷脐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参三七、元胡、丹参、三棱、莪术、罂粟壳、吴茱萸、川芎、赤芍、乌药、香附、红花各30克,蒲黄、五灵脂、桃仁、白芷、白芍、小茴香、木香各20克,冰片50克
用法:上药研极细末,加白酒适量调成花生米大药丸,纳人用75%乙醇棉球已擦拭消毒的肚脐内,纱布敷盖,胶布固定,每日1次,连用3个月经周期。
疗效:共治180例,痊愈158例,好转12例,无效10例.
9.归芍棱乌萸草汤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当归12克,白芍30克,醋炒三棱、炙H草各6克,乌药、山茱萸各9克。
加减:气滞血瘀加香附、丹参、益母草、蒲黄;阴虚血滞去乌药,加生地、丹皮、北沙参;阳虚寒凝加肉桂、巴戟天、红花;肝肾亏损加狗脊、枸杞子、女贞子、旱莲草;便溏加炒白术、白茯苓;呕吐畏寒肢冷加吴茱萸、生姜;口苦心烦加竹茹、栀子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经前3日开始,用至月经至,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150例,用1个疗程,痊愈126例,好转19例,无效3例,总有效率为96.66%。
10.理气活血方治痛经
处方:当归、香附、鸟药、元胡、枳壳各12克,桃仁、郁金、乳香、没药各9克,莪术、川芎、柴胡各6克,失笑散30克(包煎)。
加减:病久气郁化火加丹皮、山栀、黄芩;小腹冷痛加艾叶、官桂、吴茱萸;湿热加红藤、薏苡仁、败酱草;气血虚弱去柴胡、莪术,加党参、黄芪、鸡血膝、阿胶;肝肾不足加熟地、杜仰、枸杞子、巴戟天。
用法:水煎服、每日I剂,经前3日开始,至经行2日,5剂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104例,痊愈75例,显效23例,有效2例,无效4例,总有效率为96.2%。
11.内外合治顽固性痛经
处方:(1)活血通络汤:当归、青皮、香附、元胡各10克,蒲黄、五灵脂、乳香、没药各8克,三棱、莪术各12~15克。
(2)消膜散(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加用):三七1份,血竭、琥珀、土鳖虫各2份。
(3)温消拈痛散:细辛、干姜、肉桂各1份,荜羧2份。
用法:(1)活血通络汤随症加减,水煎服,每口1剂,经前5~7日开始。
(2)消膜散:研粉,蜜或饴糖调匀,经期外敷下腹部子宫及附件区域,用4~8小时。
(3)温消拈痛散:均研粉,装胶囊,每粒0.25克,4~5粒,每日3次口服。以上均7日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实证32例,用2~3个疗程,痊愈29例,好转3例。
12.温通汤加减治痛经
处方;肉桂3克,桂枝、当归、炒白芍、三棱、川牛膝、失笑散(包煎)、元胡、香附、台乌药各10克,红花6克,丹参12克。
加减:气滞加柴胡、小青皮、川楝子;血瘀加泽兰、桃仁、莪术;寒甚加吴茱萸、干姜:湿重加苍术、伏苓;冲任虚寒加山茱萸、巴戟天。同时用生姜、饴糖各30克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经前7口开始,每个月经周期用5剂,3个月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86例,治愈42例,显效28例,好转10例,无效6例。
13.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当归、川芎、牛膝、香附、荔枝核、赤芍、元胡、五灵脂各10克,肉桂、吴茱萸、红花、甘草各6克,
用法:每次月经前3日左右开始煎服,每日1剂,服至月经来潮第1日后即停服。连服3个月经周期。
疗效:共治187例,治愈148例,有效37例,无效2例。
14.麝香风湿油治疗痛经
方法:在气海、关元穴各加本品(广东省湛江药用油厂生产)2~3滴,然后按摩3~5分钟。
疗效:共治28例,当患者感到小腹发热并且内传时,腹痛即止。经治后止痛27例,无效1例。
15.痛经宁治疗痛经
处方:炒当归、炒川芎、紫丹参、炒延胡索、制香附、炒金铃子、红花、炙甘草等。
用法:制成糖浆,每服25ml,每口2次,于经前7天开始,连服10天为(疗程,服药期何停止服其他止痛药。
疗效:共治132例,主要为未婚患者,多为21~30岁,已排除子宫内膜异位、肿瘤、盆腔炎等病。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,显效78例,有效40例,无效14例。
16.玄灵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玄胡、醋炒五灵脂、白芍各10~30克,当归、川芎、甘草各10~20克。
加减:气滞血瘀型加香附、柴胡、桃仁;寒凝血瘀型加艾叶、吴萸;血热夹瘀型加丹皮、炒栀子、黄芩;气血虚夹瘀滞型加黄芪、党参、熟地。
用法:每日1剂,分3-4次服。于经前3~5日用药直至经净痛止。
疗效:共治110例,服药3~6个月后,痊愈84例(76.4%),显效11例,好转6例,无效9例,总有效率为91.8%。
17.按摩治疗痛经
方法:患者俯卧,术者立于1侧,以拇指按压腰骶椎两侧痛敏感点5~7分钟。患者改仰卧位,术者用掌根以关元穴为中心揉压小腹部7~10分钟;用双拇指分压双侧三阴交3~5分钟。实证,上述治疗顺序应逆经重术而泻之。
配穴:气滞血瘀型加点压肝俞、太冲、枕骨下缘,揉腔中,分推胸部,叩打八骸;寒湿凝滞型加点压地机、丰隆,擦骶部;虚证治疗顺序应顺经施术而补之;气血虚弱型加揉压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足三里、公孙;肝肾亏损型加揉压肾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血海、涌泉穴过敏点。
疗程:每日1次,10次为1疗程,经期对症止痛,可选用部分穴位,但小腹不宜做手法或仅用轻摩法。
疗效:共治147例,治疗1~3个疗程后,痊愈121例,显效28例。
18.耳穴压迫法治疗痛经
主穴:子宫、肝、胆、肾、腹、内分泌、肾上腺、降压沟、耳迷根。
配穴:呕吐加胃穴;心烦不安加心、神门等穴。
方法:用王不留行籽、以胶布固定于以上耳穴,每日不定时按压10次以上。
疗效:共治30例,3例因更年期综合征配服中药。治疗后半天痛除者18例,1天痛除者7例,疼痛缓解者4例,无效1例。在第1~2天治疗中,经量可能较前增多,但整个经期血量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。
19,痛经饮治疗痛经
处方:当归、炒川楝子、醋玄胡、炒小茴香各10克,川芎、乌药、甘草各6克。
加减:经期痛者加炮姜6克;经后痛者加党参、熟地各15克..
用法:均于3~5天吸药,服1~3个月经周期。
站群论坛疗效:共治92例,经行痛止者76例,经行痛减者16例。
20.痛经灵胶囊治疗痛经
处方:党参、黄芪、桂枝、川牛膝、甘草、白芍各10份,当归15份,川芎、丹皮各6份、吴茱萸4份。
用法:按比例配药,共研细末,装胶囊,每丸重0.5克,每服6粒,日3次。虚寒夹瘀较甚者6例同用益母草膏,血虚甚者2例同用当归养血膏。
疗效:共治60例,全部获效、其中用药1个疗程(经前1周开始服药,至月经干净停药,为1疗程)者27例,2个疗程31例,3个疗程2例。
21.脐疗治疗痛经
处方:肉桂10克,吴茱萸、茴香各20克,
用法:共为细末,用白酒适量炒热敷脐,冷后更炒熨敷。3日后痊愈,嘱下月行经之前再敷3日。
疗效:敷2次后痛经霍愈。
22.折冲饮治疗痛经
处方:芍药12克,牡丹皮、延胡索、川牛膝、桂枝、全当归各9克,桃仁、红花各6克。
加减:气滞血瘀者加酷香附12克,枳壳9克;气郁化热者加生地黄15克,焦山栀、黄芩各9克,去桂枝;寒湿凝滞者加苍术9克,薏苡12克,制附子6克;气血虚弱者加炙黄芪30克,党参9克.炒枣仁、阿胶、白术各12克;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、益智仁、山萸肉各I2克,阿胶9克,
用法:均在经前2日服3剂,经后再服3剂。
疗效:共治76例,经治2~4个周期、治愈52例,显效11例,无效13例,
23.芍药甘草汤加昧治疗痛经
处方:(1)气滞血瘀型用炒白芍60克,赤芍、炙甘草各30克。
(2)寒凝血滞型用炒白芍90克,肉桂10克,炙甘草30克,
用法:每日1剂,煎至100ml,分2次服。于经前3~4天至经期2~3天服药,每月服6剂为I疗程。
疗效:共治44例、除1例外均为原发性痛经,32例每次行经必服止痛片或注射止痛药。经1-7疗程治疗,痊愈17例、显效17例,好转6例,无效4例。
24.养血和血法治疗痛经
处方:当归、川芎各10克.白芍20克,枸杞子15克、香附12克,甘草6克,
用法:经前7天开始服药直至月经来潮、若有条件或肝肾亏损较重,平时可服用调肝补肾为主之方药。
疗效:共治62例、共中重度48例,中度10例,轻度1例,经2~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,痊愈31例,显效21例,好转7例,无效3例。
25.辨证治疗膜样痛经
处方:(1)经间期治本、药用肉植、生蒲黄、鸡血藤各15克,紫石英30克,柴胡、制香附各10克,紫苏、陈皮、苍术、白术各12克。
(2)经期标本兼治,药用当归、肉桂、生蒲黄各15克,紫石英30克,柴胡、青皮、五灵脂、川楝子、元胡、生甘草各10克,紫苏12克,赤芍、木瓜各20克.
用法:(1)方于周期的第13日开始,每日1剂,连服5-7剂:(2)方经前3日,每日1剂。
26.当归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当归30克,元胡、川芎、白芍各20克,甘草9克。
加减:气滞血瘀加香附、乌药、左灵脂、桃仁;寒凝血瘀加吴茱萸、桂枝、五灵脂;血热夹瘀加生地、丹皮;气血亏虚加黄芪、党参、生地、熟地;肾虚加熟地、杜仲、肉苁蓉、巴戟天;头痛加白芷、全蝎;乳痛加王不留行、麦芽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、经前5天服至经净痛止。
疗效:共治86例、痊愈62例,有效18例,无效6例,总有效率为93.2%。平均疗程3.4个刀经周期,
27.泽兰汤治痛经
处方:泽兰、续断各14克,红花2克,制香附、赤芍、柏子仁各12克,当归、酒炒元胡各10克,牛膝3克.
加减:如血块较大,增当归、牛膝用量;刀经量多加阿胶、荆芥炭:五心烦热或午后、夜间发热加丹皮、地骨皮;四肢或面部肿胀加茯苓;气虚加黄芪、焦白术;腰腿酸软困痛加寄生;月经先期加丹皮、栀子;后期加炒茴香、台乌药;不定期加柴胡、白芍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剂,每次服后饮少量米甜酒(醪糟);正值经期者连服3~5剂。
疗效:共治120例,治愈104例,好转13例,无效3例,总有效率为97.5%。服药最少3剂,最多15剂(3个月经周期)。
来源:周黎民等.陕西中医,1988,9(12):541。
28.妇乐饮治疗痛经
处方:蒲黄、五灵脂、香附、当归、小茴香、肉桂各10克,牛膝6克。
加减:气滞型加台乌药、柴胡、青皮;血瘀型加桃仁、川芎、丹参、没药;有膜样物排出者加三棱、莪术;寒凝型加吴茱萸、干姜、艾叶;寒凝气滞血瘀型加益母草、乌药、桃仁、干姜等。
用法:于经潮前3-7天或经期服药,每个月经周期服3-7剂,连服3个月经周期。
疗效:共治118例,痊愈93例,显效12例,好转12例,无效1例,总有效率99.2%。其中1个月经周期痊愈31例,2个周期17例,3个周期45例。
29.四物三香汤治疗痛经
处方:当归、川芎、白芷、木香、制香附各10克,白芍12克,生地6克。
加减:气滞血瘀型加益母草30克,红花6克,桃仁、牛膝、五灵脂各10克;寒湿凝滞型加生艾叶、吴茱萸、干姜、小茴香各10克,肉桂3克;气血虚弱型加黄芪、女贞子、山药各30克,党参15克,茯苓10克;肝郁气滞型加柴胡、川楝子、元胡、小茴香各10克;肾阳虚、子官发育不良加紫石英、仙灵脾各10克,巴戟肉、肉苁蓉各15克;膜样痛经加血竭3克,苏木、土元各10克;肝肾亏虚型加枸杞子、山药各10克,女贞子30克,山萸肉15克。
用法:在月经来潮前3~4日服药,每日1剂,经至即止。
疗效:共治57例,服药2~3周期后,显效25例,好转25例,无效7例。
30.化膜汤治疗膜样痛经
处方:血竭末3克(另吞),生蒲黄15克.五灵脂10克,生山楂、赤芍各9克,刘寄奴12克,青皮6克,炮姜炭、熟军炭各4.5克,参三七末3克(分乔),
加减:经前乳胀加柴胡、苏噜子、路路通、丝瓜络;乳癖结块加炙山甲、昆布、王不留行、牛艿丸;经期泄泻加焦白术、怀山药、芡实:经少欠爽加三棱、莪术、丹参;痛经甚加炙乳香、炙没药;情志抑郁、胸闷不舒加越鞠丸、沉香曲、四制香附丸;口干便燥加生地、丹皮、当归、桃仁、月季花、或用瓜蒌仁、火麻仁;腹部有冷感加炒小茴香、制香附、淡吴英、艾叶;腰膝酸楚加金狗脊、川续断、桑寄生,
用法:经前服,每月7~10剂。
疗效:一般3~6月痊愈。
31.乌梅止痛汤治疗痛经
处方:乌梅、白芍各30克,桂枝、附片、黄连、黄柏、当归、熟地、川芎各9克,姜炭、细辛各6克,炙甘草15克。
加减:寒象偏重加川椒、艾叶各9克:热象明显加川楝了12克,减量或去桂枝、附片、细辛;倦怠、脉虚软加党参15克;经血成块、痛剧者加蒲黄、五灵脂各9克,玄胡12克,去熟地;经量少、色暗加桃仁、红花各9克,乌梅减至15克,去熟地;经量过多去桂枝、川芎;腹胀加香附12克,去熟地;腰胀痛加乌药9克;腰酸痛加续断、巴戟天各9克c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,痛经时服,痛正停服。下次经期开始时,不论痛与不痛,再服1~3剂。
疗效:共治42例,痊愈24例,显效10例,有效5例,无效3例。
32.化瘀止痛热敷散治疗痛经
处方:益母草.丹参、桃仁、丹皮、红花、木通各40克,当归、川芎、木香、香附、茴香、蒲公英各60克。
用法:研末,分为3份,使用时取1份加米醋拌匀,以润而不渗为宜,装入布袋(大小为上至脐,下至耻骨,左右达附件),蒸至透热后熨敷少腹,药袋上:加盖暖水袋,以热而不烫为佳。于经前1日开始用药,早晚各敷1小时,6日为1疗程。每袋药用2日。
疗效:共治100例,均已排除先天性生殖器官缺陷、畸形及其他内分泌疾病,用药1~4疗程(平均2.5疗程),痊愈83例,好转12例、无效5例。
33.桃红四物合失笑散治疗瘀滞性痛经
处方:五灵脂、桃仁、红花、蒲黄、川芎、当归各10克,白芍15克。
加减:气滞加柴胡、香附、青皮;寒凝血滞加小茴香、肉桂、吴茱萸;痛剧加川牛膝、延胡索。
用法:自月经第5日开始日服1剂,连服20剂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60例,临床治愈28例,好转24例,经治1~2疗程无效者8例,近期有效率为86.7%。
34.耳穴压丸治疗痛经
取穴:子宫、卵巢、附件、肾上腺、内分泌、腰痛点、肝、脾、肾。
方法: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以上各穴,3日换药1次,双耳交替贴压,每日按摩3次,每次15分钟,12日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85例,治疗2~3疗程后,治愈59例,显效17例,有效4例,无效5例。
35.辛乌序贯法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(1)细辛汤:药用细辛10~15克,制川乌10~12克,肉桂(后下)3~6克,当归15~30克,赤芍30克,三棱、莪术各15克,制乳香、制没药各6克,失笑散(包)18克,广木香10克,全蝎粉(吞)3克。(2)乌鸡白凤丸、
加减:经量多加鹿衔草30克;腹胀甚加槟榔15克,
用法:经前3日服细辛汤,每日1剂、至经期第3-4日停止;经后始服乌鸡白凤丸,每次1丸,每日3次,至下次经前3日,接服细辛汤。
疗效:共治51例,经1周期治疗后,痊愈30例,显效15例,好转6例;经8周期治疗全部治愈。
36.耳穴治疗痛经
主穴:子宫、卵巢、下角端。
配穴:气滞血瘀加肝:寒湿凝滞加肝、脾;阳虚内寒加脾、肾;气血两虚加牌、胃、肾。
方法: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后每日按压5次,每次每穴按压1分钟,6日换贴1次,两耳交替使用,5次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60例,经治1~3疗程,痊愈30例,显效18例,好转8例,无效4例,总有效率为93.33%。
37.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实证痛经
处方:川芎、五灵脂、炮姜、小茴香、蒲黄、官桂、没药各10克,元胡、赤芍、当归各15克,
加减:偏气滞加柴胡、香附;偏寒凝加乌药、艾叶;经色黯紫、血块甚者加桃仁20克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,行经当日始服至月经终止。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40例,痊愈17例,显效12例,有效8例,无效3例。
38.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柴胡、西党参、半夏、黄芩、白芍、香附子各10克,甘草、生姜、红枣各5克。
加减:随症加减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,每月从行经之日起连服10剂,3月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57例,痊愈28例,显效22例,有效5例,无效2例。总有效率为96.5%
39.痛经宁外敷治疗痛经
处方:肉桂、苘香、当归、元胡、乌药、虎杖各1.5克,干姜、川芎、蒲黄、五灵脂、樟脑、冰片各1克.
用法:共研细末,用凡士林适量调成膏,贴敷关元穴上,外用纱布固定,24小时换药1次,3日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235例,治愈79例,显效102例,有效33例,无效21例,总有效率为91.1%。
40.捏脊治疗痛经
手法:患者俯卧,医者以食、中指在前,拇指在后,分别沿督脉及膀胱经内侧线边拿边推,反复3遍,每日1次。
加减:寒湿凝滞型加按捏督脉;气滞血瘀型加按揉肝俞、膈俞;气血虚弱型加按揉足三里。
治法:前两型在经前治疗,由长强推向大椎穴及由环俞推向大杼穴,经期亦可施行手法治疗,但应腹痛减半即止,且手法要轻灵柔巧:第3型在经净后治疗,方向与前相反。3~10次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38例,治疗1~3疗程后,痊愈26例,好转8例,无效4例,总有效率为89.5%
41.没竭失笑散治疗膜样痛经
处方:蒲黄30克,五灵脂、白术、山楂各12克,没药、川楝子各10克,血竭、青皮各5克
加减:出血多蒲黄、山楂易炭制;小腹痛甚加元胡;肛门坠痛加熟军炭、牛角腮;胁肋胀痛加柴胡;合并盆腔炎加刘寄奴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服、于月经前第3天开始,至经行第2天停药。连服3个周期。
疗效:共治80例,痊愈65例,好转11例,无效4例。
42.加味没竭汤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生蒲黄(包煎)30克,炒五灵脂、三棱、莪术各15克,青皮6克,生山楂12克,炙乳香、制没药各3克,血竭粉2克(后下)。
用法:水煎成100ml,每日2次分服,经前2周开始服药,连用15天,
疗效:共治63例,近期治愈26例,显效18例,有效10例,无效9例,有效率为85.7%。
43.通瘀化膜汤治疗膜性痛经
处方:当归、郁金各15克,白芍、白芥子、贝母、柴胡各12克,丹皮、黄芩、香附各10克,三七参、大黄、甘草各6克.
加减:身倦乏力加党参:饮食无味加白术、焦三仙。
用法:经期前5日用药3剂,每日1剂,水煎服,连用6个经期。
疗效:共治74例,痊愈64例、显效4例,有效2例,无效4例。总有效率96%。
44.腰骶部推拿治疗痛经
方法:患者俯卧,术者以冬青膏为递质,用大拇指指端点按肾俞、大肠俞、气海俞及压痛敏感点10分钟,掌根揉擦腰部15分钟,最后腰骶部行擦法,以患者白觉腹部有透热感为佳。每日1次,自经前7日至经后3日停止。每次经期为1疗程
疗效:共治31例,治愈24例,好转5例,无效2例、总有效率93.5%。
45.通经汤治疗痛经
处方:柴胡、香附、郁金、当归、元胡、丹参各9克,陈皮、小茴香、甘草各6克,赤芍12克.乌药7克,益母草15克。
加减:小腹剧痛加五灵脂、蒲黄:小腹冷痛加附子、艾叶;经质粘稠加丹皮、黄芩、败酱草;经色紫暗有块加三棱、牛膝;腰骶酸胀加菟丝子、川断、杜仲;经前乳房胀痛加橘核、瓜萎实;恶心呕吐加吴茱萸、半夏、生姜。
用法:经前5日开始,每日1剂,水煎服,6剂为1疗程,治疗3个月经周期。
疗效:共治120例,痊愈65例,好转51例,无效4例,总有效率为96.7%。
46.青春舒汤治疗青春期原发性痛经
处方:元胡、川芎各12~15克,当归、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香附、巴戟天各10~12克,紫石英15~20克,乌药8~10克,甘草3克。
加减:小腹冷痛,得热则舒,加肉桂、干姜;偏气滞加柴胡、川楝子;有热象加丹皮、黄芩;痛及腰骶加川断、杜仲;恶心呕吐加姜半夏、竹茹。
用法:月经周期正常,经前2~3日开始服药,每周期4剂;周期不正常,经前有少腹下坠、腰酸楚时开始服药,至来潮第2日(服4~5剂);经前无感觉从来潮第1日服药,连用3剂。
疗效:共治350例,治愈252例(72%),显效64例(18.3%),有效29例(8.3%),无效5例(1.4%),总有效率为98.6%。
47.养血通经止痛散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四物汤合当归芍药汤加减:当归、茯苓各10克,白芍、吴茱萸各12克,川芎、白术、附片各9克,丹皮、泽泻各7克,甘草6克。
用法:共为细末,首月每次用1克,每日2次,饭前1小时温开水送服,每周服3~4日,月经来潮时连服至终正;第2个月于经前2~3日服,3个月为1疗程。
疗效:共治128例,治愈93例,显效19例,进步11例,无效5例,总有效率为96.09%。2年后随访115例,复发3例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48.痛经散加减治疗痛经
处方:当归、香附各9~12克,川芎、乌药、甘草各6克,丹参、白芍各9~15克,五灵脂、蒲黄、桃仁各9克,元胡10克。
加减:湿热下注加黄柏、丹皮、薏苡仁;寒湿凝滞加桂枝、生姜、小茴香;气血虚弱去桃仁、香附,加人参、黄芪;肝肾亏损加山茱萸、川断、杜仲,
用法:每H1剂,水煎,于经前5日服至经净停药,亦可散剂服用,每次10克。
疗效:共治104例,痊愈85例(81.7%),显效7例(6.7%),好转3例(2.9%)、无效9例(8.7%),总有效率为91.3%。
49.温肾活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
处方:巴戟天、仙灵脾、川断、菟丝子、熟地、当归、白芍各15克,山茱萸、枸杞子、川芎、香附、红花各10克,制乳香、甘草各5克。
加减:恶心呕吐加姜半夏、炒陈皮;气短乏力加炒党参;经行不畅有血块加川牛膝、炒黄芪、浦黄;小腹冷痛加吴茱萸、肉桂;经期便溏加炒白术、干姜。
用法:行经期每日1剂、水煎服,用5~7剂;经净后再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6~9克,每日2次口服,
疗效:共治41例,痊愈19例、好转16例,无效6例,总有效率为85.4%。
50.香笑散穴位贴敷治疗痛经
处方:香附、失笑散、乌药、延胡索、细辛、桂枝、当归、丹参、赤芍、白芍、川芎、艾叶、黄柏、川断各等份。
用法:共研细末,加蜂蜜、2%月桂氮卓酮,调成膏状。用酒精棉球擦净脐部,用本品如蚕豆大,置于4cm×4cm胶布上,贴敷神阙、关元穴。经前6日开始,3日换1次,用3次。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,
疗效:共治57例,痊愈28例,有效22例,无效7例,有效率为87%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