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医讯前沿哨 > 医学突破哨 >

    
发布日期:2024-12-08 15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37

在《素问·热论》论述六经传变病证基础上,至东汉时张仲景则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情况下,将其发展为六经辨证,开创了辨证论治之先河。他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至今仍为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实践之圭臬。

提到“六经”,一般很容易想到经络系统之三阴三阳,还常常被理解为就是手足十二经脉。其实经络学说所说的三阴三阳六经还应包括经别、络脉、经筋和皮部在内。《伤寒论》所发展的辨证论治则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发展而来的。在注解《伤寒论》的后世医家中也有这种看法。如方有执的《伤寒论条辨》说:“经、络、筋脉,类皆十二,配三阴三阳而总以六经称。”又说:“人身之有百骸之多,六经尽之矣。由此观之,则百病皆可得而原委。”所以,“六经”辨证概括了全身的病证,系按各经络所统辖的部位分别加以叙述,并且反映了疾病传变过程,依由表及里,由浅入深的顺序列举了诸经病证之治疗法则及用药。故方氏又说:“经是各居其所的,其各该经所辖部属方位之处所皆拱极而听命的。以邪之进也,不由经道而在部位方所上超直而径进,故但提纲挈领,举六该十二以为言。”并举例说:“太阳者,以太阳所主部属皮肤言也。……后人不察,如诸家纷纷争以经络一线而嚣讼,岂不大谬!”

方氏之后,柯韵伯《伤寒论翼》以皮部理论解释六经,认为“皮部论”是“仲景创六经部位之原。”说:“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,地面所该者广。虽以脉为经络,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。”程应旄《伤寒后条辨》也说:“仲景之六经是设六经以该尽众病。”持此观点之后世医家均脱开十二经脉,而从广义角度论述了仲景六经辨证之渊源。这是从《素问·热论》与《伤寒论》所述六经病证之不同而得到的启发,并找到了六经辨证理论之根据,这种提法是合理的。说明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,以六经为纲而发展起来的。

现仅就《伤寒论》中六经提纲证与经络学说之关系简述于下:

一、太阳病

《伤寒论》:“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”此为表证初起,见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项强等症,病位多在身后头项,是为寒邪侵袭于足太阳膀胱经部位所致。太阳为三阳之首,故又称巨阳。太阳又为三阳之“关”,其所属皮部名曰“关枢”,覆于巅背之表,故主诸阳之气分。正常情况下,阳气卫外而为固,故外邪不可干而不病。若气机失调,卫外失固则感受外邪而发生急证。《灵枢·根结》说:“关(王注本作“开”,据《太素》改)折,则关节渎而暴疾起矣。故暴病者取之太阳。……渎者,皮肤宛焦(憔)而弱也。”即指关枢部位,气机失常,皮肤憔弱卫外功能减弱,则易为外邪侵袭而暴起急症。太阳主表,风寒外邪常先犯太阳,凡身疼、骨节烦疼、项背头痛、鼻塞、干呕、汗出、 恶风或无汗而喘诸症均属太阳病。

二、阳明病

《伤寒论》:“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。”即胃肠实热之证,见不恶寒、反恶热,烦躁、口渴、谵语、大便难或秘结、腹满痛等症。此为伤寒热病传里,其病属部位在腹前,故属阳明经。阳明者为阳气亢盛之意,为三阳之“阖”,其所属皮部名曰“害(阖)蜚”。蜚即阳气飞扬之意。《灵枢》说:“阳明主胃,大富于谷气”,故《伤寒论》称为“胃家”。《灵枢·根结》说:“阖折,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。故痿疾者取之阳明。……无所止息者,真气稽留,邪气居之也。”即指阳明经气机失调,导致腐熟水谷,化生精微,营润周身之功能减弱,所主肌肉痿弱不举之症。故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。若外邪侵袭由太阳传变而来之实证则亦为“阖”病。柯韵伯解释说:“阳明必以阖病为主。不大便固阖也;不小便亦阖也;不能食、食难用饱,初欲食反不得食皆阖也;自汗、盗汗,表开而里阖也;反无汗,内外皆阖也。”此说符合“胃家实”之辨。故阳明病之证,一为虚证“阖折”,经气不足以运化精微,四肢失养而成痿症。一为实证“阖闭”,邪气盛满于胃府,而成“胃家实”。

365站群VIP

三、少阳病

《伤寒论》:“少阳之为病,口苦、咽干、目眩也。”其主证尚有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心烦喜呕、默默不欲食等。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释为少阳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。少阳是三阳之“枢”,其所属皮部名曰“枢持”(《甲乙经》作“枢杼”)。柯韵伯解释作“阳枢”,他说:“胁为少阳之枢,而小柴胡为枢机之剂。……太阳之邪欲转少阳,少阳之邪欲归并阳明皆从胁转”,所以其证以胸胁苦满为主,其病位当在身之侧,故属少阳。《灵枢·根结》说:“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,故骨摇者取之少阳,……骨摇者节缓而不收也”,即指少阳经经气失调,则见骨节弛缓不利之证。少阳居身侧主转枢之机,若其气虚则转枢不得而骨摇筋缓不能自收持。《伤寒论》所载少阳病为热病传变于半表半里,不得转枢于表,亦不得转枢于里,而居于胁则见上述诸症。亦为少阳之实证所见。

四、太阴病

《伤寒论》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”凡吐利、腹满痛等里寒之症,属太阴。太阴为三阴之首,称作“关”,其所属皮部称“关蛰”。蛰即蛰藏,阳气伏而阴气盛之意。太阴与阳明内属脾胃,“阳道实,阴道虚”,关机失调则见腹满而痛,上吐下利。《灵枢·根结》说:“关折,则仓禀无所输,膈洞,膈洞者取之太阴”。膈,隔塞不通上逆而吐;洞,下利而泄是为洞泄。即指脾胃气虚则腐熟不利,运化失职,上则为“膈”,不能受纳水谷;下则为“洞”,飧泄自利。

五、少阴病

《伤寒论》: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”证属里虚,亦常见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等证。少阴为三阴之“枢”,其所属皮部称作“枢儒”(《甲乙经》、《太素》作“檽”,音软)。其与少阳相对,柯韵伯解释为“阴枢”。张隐庵说:“少阴主枢,外内出入,但欲寐则神气不能外浮而阴阳枢转不利。”《灵枢》中有关睡眠活动的论述是与卫气运行规律相关的,卫气行于阳分则寤(清醒),行于阴分则寐(睡眠)。阴阳之间的枢转之机制则在足少阴。若此枢机不利,阴气常盛则见“但欲寐”之症,虚阳外越则可见“心烦不得眠”之症。柯韵伯还认为手足厥冷、拘急的“四逆,皆少阴枢机无主,升降不利所致。”《灵枢·根结》说:“枢折,则脉有所结而不通,不通者取之少阴”。此与《伤寒论》上条“脉微细”合,其治当用通脉四逆汤,或用灸法回阳复脉。

六、厥阴病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《伤寒论》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不欲食,……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证属里热气逆。厥阴是阴气交尽,阳气欲发,为三阴之“阖”,其所属皮部称作“害(阖)肩”,肩即任受的意思。柯韵伯说:“气上逆而下之则阖折,利不止者,阖折反开也。”厥证是阴阳气不相顺接,厥热胜复是正邪交争的重要阶段。《灵枢·根结》:“阖折,则气绝(《甲乙经》作“弛”)而喜(《甲乙经》作“善”)悲,悲者取之厥阴。”意即指厥阴之气弛纵或郁结,则可出现善悲苦之症及其他各种病证。如寒热交错,厥热往复,上盛下虚等。如果热多于厥时则为正气胜阳气回,其病当退;如果厥多于热时则为阳气欲脱阴气已竭,其病难已或不治。

总之,以上《伤寒论》所述三阴三阳六经提纲证与“关”、“阖”、“枢”的关系是密切的。关阖枢本意为门户上实物之名称;关即指门栓,其位在后;阖即指门面,其位在前;枢即指门之轴,其位在侧。三者各有其所在部位,也各有其所主作用特点。《太素》杨上善注说:“门者具有三义:一者门关,主禁者也;二者门阖,主关闭也;三者门枢,主转动者也。”以此来喻六经气机之正常功能。如果这种功能出现异常时,即《灵枢》所说“折”时,则发生各种病证。《灵枢·根结》说:“奇邪离经,不可胜数,不知根结,五藏六府,折关败枢,开阖而走,阳明大失,不可复取。”这即是说外邪侵犯经络系统,可以产生不可胜数的各种病变表现,如果不懂得经络之根结理论与脏腑的联系,不懂得关、阖、枢的功能发生异常,致使阴阳之气散失殆尽,则不能施以治疗了。在《素问·阴阳离合论》王冰注释中引用《灵枢·根结》篇文字一段作解释说:“开(本书已据《太素》改作“关”)、阖、枢者,言三阳之气多少不等,功用殊也。夫开(关)者所以司动静之基,阖者所以司禁固之权,枢者所以司动静之微。由斯殊气之用,故此三变之也。”此说与杨上善的释文义同。

365站群

三阴三阳的排列顺序可表示热病从始盛到终衰,从传变角度(即传经)来看由表及 里的病势发展趋势。 阴阳之起始称“关”,阳之盛或阴之衰称“阖”,阳明之转枢称作 “枢”。

关、阖、枢的理论在《伤寒论》所述六经辨证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受到历代医家之重视。汪机所著《读素问钞》说:“太阳居表,在于人身如门之关,使荣卫流于外者固;阳明居里,在人身如门之阖,使荣卫守于内者固;少阳居中,在人身如门之枢,转动由之,使荣卫出入内外也常。……分而言之,三阳虽有表里之殊;概而言之,则三阴具属于里,三阳具属于表。”杨上善则把三阳比作“外门”,三阴比作“内门”。《伤寒论翼》罗美序说:“六经列而三气从,三气定而六经显。”都是将三阴三阳与关、阖、枢结合起来而阐明六经辨证的基本意义。

本文选自杨甲三主编《针灸学》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,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

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 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医讯前沿哨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